1.故事引路,激发学习兴趣。把蕴含着科学道理的小故事引入科学课堂,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引发学生思考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》时,我把寓言故事“运盐的驴子”改编后讲给学生听:“有只驴子驮着盐过河,它的脚一滑,跌倒在河水中,它猛烈地挣扎,最后终于站起来了,顿时感到一身轻松,它很高兴,觉得学到了本领。后来,有一天,主人又让它去驮面粉,到了河边,它心想,再跌倒下去,站起来时一定会轻松许多。于是,它故意摔了下去,结果不管它怎么挣扎,却在河水中再也没有站起来。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故事中驴子的死因。学生听说研究寓言故事中驴子的死因,学习热情空前高涨。 2.猜谜导入,开拓学生思维。猜谜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,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,深受小学生的喜爱。在科学课的导入环节,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。如:教学教科版三年级《蜗牛》一课导入时我让学生猜谜语,谜面是“没有脚,没有手,背上房子到处走,有谁把它碰一碰,赶紧躲进房里头。”我的话音刚落,学生便争先恐后地竞猜,课堂气氛十分活跃,最后,同学们的意见达成一致,都认为是“蜗牛”。我顺势发问,蜗牛没有手和脚却能到处走,它怎么走?靠什么走?只要碰它一下就能缩进房里头,它是靠什么感受到的?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“蜗牛”。 三、科学课导入的注意事项 课堂导入是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,但它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,课堂导入最终必须为整个教学过程服务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注重课堂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,这种导入再精彩也注定是失败的。 (一)导入要简炼,忌冗长拖沓 课堂教学的导入,犹如乐曲的前奏,在一节课中应占较少课时,一般三分钟左右。因此导入环节的设计必须短小精悍,简洁明快,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,尽可能用简短的语言、少量的演示或精妙的活动,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使学生尽快地入情入境,投入学习。否则冗长拖沓,就会喧宾夺主,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。 (二)导入要有趣,忌刻板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,才能爱学。因此,新课导入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,教态要热情开朗,引入方式要新颖多样,手段要形象直观,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否则,刻板乏味,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,必然影响学习的效果。 (三)导入要引思,忌机械灌输 “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”。 设置启发性的导入,既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,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。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,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成的心境,使学生处于一种欲答不能、欲罢不忍的状态,从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否则,教师机械灌输,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,学习效果可想而知。 (四)导入要尝试,忌演示失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,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,预先尝试,确保实验成功。否则,准备不充分,导致演示失败或出现相反的效果,新课的教学就不能顺利展开。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种策略,它的方法很多,没有固定的形式。我们科学老师应该认真钻研、思考、总结,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,灵活设计导入方案,创设合理的情景,活跃课堂气氛,激发学生兴趣,启迪学生思维,为成功课堂开个好头。 |